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成都市家庭嬰幼兒照護指南(試行)》的通知
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成都市家庭嬰幼兒照護指南(試行)》的通知
四川天府新區社區治理和社事局、成都東部新區公共服務局、成都高新區社會事業局,各區(市)縣衛健局,市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管理中心:
為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的指導,增強家庭科學育兒能力,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根據《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成辦發〔2020〕60號)的要求,我們組織編制了《成都市家庭嬰幼兒照護指南(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發揮好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托育服務行業協會、托育機構、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以及兒保醫護人員的作用,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手段,為家庭提供嬰幼兒保健、安全防護、照護技能與兒童早期發展等指導服務。
成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1年10月26日
成都市家庭嬰幼兒照護指南
(試行)
為增強家庭科學育兒能力,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辦〔2019〕15號)《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成辦發〔2020〕60號)關于“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支持和指導”的要求,遵循嬰幼兒成長特點和規律,參照國家有關嬰幼兒保健、安全防護、照護技能與兒童早期發展等標準和規范,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為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各醫療保健機構兒童保健醫護人員提供參考。
一、健康照護
(一)生活安排
1.根據不同發育水平嬰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本地區季節變化和家庭實際情況,合理安排一日的生活和活動,增強嬰幼兒生活的規律性、穩定性,促進嬰幼兒的身心健康和潛能發展。
2.合理安排嬰幼兒睡眠、進餐、如廁、活動、游戲等每個生活環節和時間。保證嬰幼兒充足的活動時間,注意動靜結合、室內與室外活動結合,不同形式的活動交替進行。嬰幼兒應有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每天在推車、餐椅等的時間小于1小時。
3.保證嬰幼兒每日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0-1歲嬰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1-3歲幼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遇到寒冷、炎熱季節或特殊天氣情況,可酌情調整。
4.在3月齡左右逐步養成規律作息和良好睡眠習慣(按時睡、不奶睡、不抱睡、自主入睡),保證嬰幼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建議每日睡眠時間:0-3月齡14-17小時,4-12月齡12-16小時,1-3歲11-14小時,并做到規律覺醒和睡眠。
(二)健康檢查
1.照護者應按時帶嬰幼兒到規定的疫苗接種單位完成適齡的預防接種(可參考附件1),如因特殊原因延后務必補打。
2.照護者應定期帶嬰幼兒到醫療保健機構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健康檢查。按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0~6歲兒童健康管理規范”要求,嬰幼兒滿3、6、8、12、18、24、30、36月齡應定期健康檢查,包括:測量身長(身高)、體重,進行營養評估,檢查口腔、皮膚、心肺、肝脾、脊柱、四肢等,測查視力、聽力,檢測血紅蛋白或血常規等,根據嬰幼兒具體情況進行母親營養評估、膳食營養分析、心理行為發育評估等其他檢查。醫療保健機構兒童保健門診醫護人員應有針對性提供嬰幼兒保健、安全防護、照護技能與兒童早期發展指導服務。
3.重視嬰幼兒心理行為保健。照護者可參照《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了解嬰幼兒發育情況。每次健康檢查時,兒童保健門診應進行發育監測,了解嬰幼兒心理行為發育情況,及時發現發育偏離或疾病嬰幼兒,及早干預或治療。
4.重視眼病及視力篩查。生后28-30天結合滿月健康檢查,進行首次眼病篩查,此后分別在3、6、12月齡和2、3歲健康檢查的同時進行階段性眼病篩查和視力評估。出生體重<2000g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應當在生后4~6周或矯正胎齡32周,由眼科醫師進行首次眼底病變篩查。
5.按時進行口腔保健。第一顆乳牙萌出至1周歲之前進行第一次口腔檢查,如乳牙萌出情況,前牙是否有色、形、質的改變,前牙正中間隙是否墨浸,唇舌系帶附著位置是否異常及齲病風險評估。之后,根據嬰幼兒齲病風險評估結果,確定復查的間隔。
6.定期進行耳及聽力保健。出生時檢查有無外耳畸形,日常觀察耳部有無異味及滲液,有無拍打或抓耳的動作,觀察對聲音反應是否靈敏如常(可參考表1進行聽力篩查),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新生兒期聽力篩查后,在兒童保健健康檢查的同時進行耳及聽力保健,其中6、12、24和36月齡為聽力篩查的重點月齡。
表1 0-3歲兒童聽覺觀察法聽力篩查陽性指標
年齡 | 聽覺行為反應 |
6月齡 | 不會尋找聲源 |
12月齡 | 對近旁的呼喚無反應 不能發單字詞音 |
24月齡 | 不能按照成人的指令完成相關動作 不能模仿成人說話(不看口型)或說話別人聽不懂 |
36月齡 | 吐字不清或不會說話 總要求別人重復講話 經常用手勢表示主觀愿望 |
(三)日常護理
1.照護者對嬰幼兒每日飲食、睡眠、大小便、精神狀況、體溫等進行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到醫院診治。
2.新生兒期護理要點。
(1)臍部護理:臍帶殘端1周左右脫落,脫落前應保持臍帶殘端干燥和清潔,穿尿不濕時可將尿不濕在臍帶下方折疊,以免污染臍帶。如臍帶斷端污染,可用75%酒精涂抹。臍帶脫落1-2天內,臍窩處會有少量黃色膠凍狀分泌物,無臭味,可用75%酒精涂抹并保持干燥。如臍窩部皮膚出現粉紅色肉芽及分泌物、臍周皮膚紅腫或有膿性血性分泌物,應及時就診。
(2)臀部護理:新生兒臀部皮膚常易出現發紅、皮疹或糜爛等,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和干爽是主要的預防方法。每次便后應及時換尿不濕并用溫水從前向后洗凈拭干,再涂少量護臀霜,預防紅臀。
3.重視眼及視力保健。照護者應注意識別常見眼部疾病。若出現眼紅、畏光、流淚、分泌物多、瞳孔區發白、眼位偏斜或歪頭視物、眼球震顫、不能追視、視物距離過近或瞇眼、暗處行走困難等異常情況,應當及時到醫院檢查。2歲內嬰幼兒不建議觀看或使用電子屏幕;2-3歲幼兒控制電子屏幕使用時間,每天1-2次,每次不超過15分鐘;避免在睡前使用任何電子設備。注意用眼衛生,教育和督促嬰幼兒經常洗手,不揉眼睛。不要帶患有傳染性眼病的嬰幼兒到人群聚集的場所活動,應居家隔離,防止疾病傳播蔓延。
4.重視口腔護理。注意喂養方式及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參考表2、表3),預防齲齒。
(1)新生兒期至3月齡,喂奶后用溫開水清洗口腔,每天至少口腔清潔1次,照護者應注意自身口腔衛生,避免口對口親吻嬰幼兒或用口嘗試嬰幼兒食物的溫度。
(2)6至12月齡,嬰兒乳牙一旦萌出, 應給嬰兒刷牙,照護者清潔雙手后,可選擇紗布、指套牙刷給嬰兒擦拭牙齒。
(3)12至18月齡,乳前牙到第一顆乳磨牙陸續萌出,應限制添加糖類食物的攝入,嚼著吃水果;照護者應每天為嬰幼兒進行口腔護理,前牙鄰面接觸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線,晚上刷牙后除白開水外,避免喝奶或吃食物。
(4)2至3歲,應指導幼兒使用兩側牙齒咀嚼,用前牙切斷食物,切勿食物過于精細;幼兒每天攝入添加糖應少于10克,次數不超過2次,避免幼兒兩餐之間進食含糖食品,不喝碳酸飲料;誘導幼兒逐漸停止吮吸安慰奶嘴及手指等行為,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照護者每日應至少幫助幼兒刷牙1次(最好是晚上),保證刷牙的效果。使用含氟牙膏為幼兒刷牙,含氟牙膏用量為米粒大小,幼兒刷牙后幫助其吐出或者擦凈牙膏泡沫,幫助幼兒學會漱口。
表2 0-3歲嬰幼兒喂養建議
年齡 | 建議 | 不建議 |
0-6個月 | 首選純母乳;無母乳或不足等情況,可采用配方奶 | 含乳頭或奶嘴入睡 |
逐漸減少喂奶次數 |
| |
減少夜間喂奶的次數 |
| |
7個月-1歲 | 輔食保持原味 | 夜間喂養 |
| 長時間含著甜奶或甜飲料 | |
| 看護者用口腔接觸奶嘴去檢測奶溫 | |
| 與嬰幼兒口對口親吻 | |
| 將自己咀嚼過的食物喂給嬰幼兒 | |
| 共用餐具 | |
1歲-1歲半 | 開始斷奶 | 喂食果汁(100%純果汁或果汁飲料) |
使用水杯(或吸管) | 使用奶瓶 | |
1歲半-2歲 | 完全斷奶 |
|
| 使用奶瓶 |
表3 0-3歲嬰幼兒口腔衛生行為指導
年齡 | 建議 |
乳牙萌出前 | 母乳喂養時母親需注意清洗乳頭 |
人工喂養需消毒器具 | |
在清潔的手指上包繞干凈柔軟的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洗嬰兒的牙床、腭部和舌背,每天至少清潔一次 | |
乳前牙萌出后 | 使用紗布、指套牙刷或兒童牙刷為嬰幼兒刷牙 |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線 | |
乳磨牙萌出后 | 由家長使用兒童牙刷幫助刷牙。方法為圓弧刷牙法 |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線 |
5.重視耳及聽力保健。
(1)保持耳部清潔干燥,避免耳朵外傷。
(2)喂奶時應抱起嬰幼兒呈坐位或斜坡位,頭和上身略高,避免平臥或仰臥位喂奶,以防止乳汁或牛奶流入中耳鼓室引起感染。
(3)遇到不明原因發燒時,應及時就診,排除急性中耳炎的情況。
(4)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抗生素中的一類,包括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藥物),防止藥物性耳聾的發生,保護嬰幼兒聽力。
(5)避免高頻或長時間噪音刺激,如電視、音響、汽車喇叭聲、關門聲等聲音刺激。
6.重視日常皮膚護理。建議出生后第二天開始洗浴,每1-2天一次,水溫38℃左右,5-10分鐘內完成。每周可使用嬰兒沐浴液清潔2次以上,根據季節環境不同酌情增加。建議出生后即開始潤膚,潤膚劑宜選擇不含香料、染料、易致敏防腐劑等成分的合格產品。新生兒期夏季可選用潤膚霜或潤膚乳,秋冬季可選用潤膚霜或潤膚膏。每周全身用量可達400g以上,尤其是患有特應性皮炎的嬰幼兒。鑒于嬰幼兒代謝旺盛,產熱量相對較大,穿衣厚度可參考父母,應避免過度保暖。通過后背皮膚溫度可大致判斷嬰幼兒散熱情況,如后背皮膚發燙甚至有汗,需要及時降低環境溫度或減少衣物等。嬰幼兒戶外活動時應避免強烈的日光直射皮膚,做好遮陽措施。6個月以上嬰幼兒可以使用兒童防曬霜小面積涂抹暴露部位,如僅涂抹面部、手背等。嬰幼兒宜選擇以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無機物為主要濾光劑的防曬產品。
7.重視疾病預防。
(1)感冒預防:勤洗手、多飲水是預防感冒最有效的方法;應避免到人太多的地方,避免接觸感冒的人;鍛煉身體,提高抵抗力;隨季節變化增減衣物,避免受涼;保持生活環境的空氣流通,每天早晚開窗換氣。
(2)手足口病、輪狀病毒等傳染病預防:注意飲食、飲水及個人衛生,大人小孩勤洗手,注意手衛生,餐前、便后以及外出返回后應洗手,以防病從口入,疾病流行季節不去人多的地方。
8.必要時鼻部護理。若有流涕、鼻阻情況,可用生理性海水或者生理鹽水行鼻腔護理。觀察發現有反復發作的鼻阻、流涕、揉鼻、噴嚏、睡眠打鼾、張口呼吸、鼻出血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四)身體鍛煉
1.身體鍛煉有助于疾病預防、治療和身體機能恢復。根據嬰幼兒運動發育里程碑進行早期運動訓練,不僅能促進各器官系統發育,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運動及認知發育。
2.0-1歲嬰兒建議:(1)每天以多種形式進行身體活動,尤其是互動式的地板游戲。不限制嬰兒每天活動總時間,宜在上、下午清醒時進行,避免睡前1小時內劇烈活動,每次10-20分鐘。(2)對于尚不能自主活動的嬰兒,可在其清醒時每天累計至少30分鐘俯趴時間。對于會爬行的嬰兒,鼓勵其多爬。推薦活動:俯臥夠玩具、嬰兒按摩操、親子瑜伽、騎大馬、鉆洞游戲、追爬游戲等。
3.1-3歲幼兒建議:(1)以親子互動游戲為主,每天間歇進行游戲活動,總時間達到3小時,其中大運動鍛煉為主的身體活動時間至少1小時。(2)充滿活力的身體活動應貫穿全天,以低中強度的身體活動為主,動、靜游戲交替,室內與戶外活動結合。推薦活動:雙人雙腳、繞障礙跑圈圈、追泡泡、小兔蹦蹦跳、接球游戲、韻律操、串珠子、搭積木等。(3)此年齡段幼兒缺乏危險意識,照護者應注重游戲環境和游戲過程中的安全,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進行跑、蹦跳、攀爬、投擲等運動。
4.活動中觀察嬰幼兒的精神狀態、出汗量以及對身體活動的反應。活動后及時更衣,注意觀察其精神、食欲、睡眠等狀況。
二、營養照護
充足的營養和適宜的喂養照護,可以滿足嬰幼兒體格生長、機體功能成熟及大腦快速發育的需求,是促進嬰幼兒健康、保障潛能發展的最有效措施。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滿6月齡應及時、合理、適量且安全地添加其它營養豐富的輔食,并持續母乳喂養至2 歲,保證食物多樣化、均衡膳食,合理增補營養素,培養良好的進食行為。
(一)膳食營養
1.提倡純母乳喂養。嬰兒6月齡內應純母乳喂養,無需添加水、果汁等液體和固體食物;從6月齡起,在合理添加輔食的基礎上,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如果母乳分泌確實不足或因嬰兒、母親疾病原因不適宜母乳喂養,應提供適宜的母乳替代品,首選嬰兒配方奶。
2.3月齡內嬰兒應按需哺乳,每日不少于8次。4-6月齡逐漸定時喂養,每3-4小時一次,每日約6次,可逐漸減少夜間哺乳,幫助嬰兒形成夜間連續睡眠能力。但對有個體差異的,需區別對待。
3.嬰兒滿6月齡開始添加輔食(可參照表4)。繼續堅持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次數逐漸從每日5~6次減少至 3~4次,輔食從開始每日一次,至7~9月齡增加至每日2次,10~12月齡每日2~3次。引入食物應由一種到多種、由少量到多量、由細到粗,科學制作,順應喂養。每添加一種新的食物應觀察3天左右,注意有無過敏,待嬰兒適應后再添加另一種食物,已適應的食物可以混合喂養。
4.輔食制作。1周歲以內嬰兒的食物不另添加糖、鹽及調味品,可根據輔食種類搭配或烹制需要添加少許油脂,以植物油為佳,數量應在10克以內;1-2周歲幼兒的食物應是少鹽(不超過2克)、少糖、少刺激的清淡口味食物,可添加5-15克油脂,推薦首選富含α-亞麻酸的植物油。
5.嬰兒出生后數日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3 10μg(400IU),奶量充足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制劑。
表4 嬰幼兒食物攝入量和餐次參考表
項 目 | 6 個月 | 7~9 個月 | 10~12 個月 | 12~24 個月 | 24~36 個月 |
母乳喂養 | 按需喂母乳并 開始添加輔食 | 每天4~6次母乳 | 每天3~4次母乳 | 每天攝入母乳 或液態奶 300~500ml | 每天喝奶量 300~500ml |
輔食添加 | 每天1次泥糊 狀食物 | 每天1-2次泥末狀食物 | 每天2~3次碎的顆粒狀食物,手指狀食物 | 每天3次正餐 2次點心 | 每天3次正餐 2次點心 |
谷物雜糧 | 鐵強化米粉 厚粥 | 厚粥、爛面片、軟饅頭片(約30~50 克/天) | 爛米飯、爛面、包子(約 50~75 克/天) | 軟米飯、饅頭 面類(約 75~100 克/天) | 米飯、餃子、餅 等米面類(約100~180 克/天) |
動物類食品和豆制品 | / | 肉泥、魚泥、肝/血、蛋黃(共約 15~25克/天) | 肉末、肝/血、魚、禽類(25~50 克/天) 蛋 1 個 | 肉、魚、禽類(50~75 克/天) 蛋 1 個 | 肉、魚、禽類(約 75 克/天)、蛋 1個,大豆及豆制品(25 克/天) |
蔬菜水果 | 菜泥、果泥(1-2勺) | 菜末、果泥 (共約45~75克/天) | 碎菜(約 50~100 克/天)、水果(約 20~ 50 克/天) | 碎菜(約 100~200 克/天)、水果(約 50~100克/天) | 蔬菜(約 150~250 克/天)、水果(約 100~150克/天) |
6.早產兒(出生胎齡<37周)和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2500克)根據胎齡和出生體重及營養風險,在醫生指導下強化營養。
(二)飲食行為
1.12月齡應開始練習自己用餐具進食,培養獨立能力和正確反應能力。1-2歲幼兒應分餐進食,鼓勵自己進食;2歲后的幼兒應獨立進食。
2.應定時、定點、定量進餐,每次進餐時間為20-30分鐘。進食過程中應避免邊吃邊玩、邊看電視,不要追逐喂養。避免強迫喂養和過度喂養,預防拒食、偏食、過食。少提供高脂高糖食物、快餐食品、碳酸飲料及含糖飲料。
3.嬰幼兒進食時一定要有成人看護,以防進食意外。花生瓜子等堅果、果凍等食物不適合嬰幼兒食用。
(三)膳食衛生
1.母乳存放。母親外出或母乳過多時,可將母乳擠出存放至干凈容器或特備儲乳袋,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不同溫度下母乳儲存時間可參考表5),母乳食用前用溫水加熱至40℃左右即可喂哺。
表5 母乳儲存方法
儲存條件 | 最長儲存時間 |
室溫(25℃) | 4小時 |
冰箱冷藏室(4℃) | 48小時 |
冰箱冷凍室(-20℃) | 3個月 |
2.奶瓶清潔、配方奶沖配及存放。奶瓶、奶嘴每次使用后應徹底清洗并消毒,可用專用消毒設備或者沸水中煮沸5 min消毒。沖配奶粉前應清潔相關區域并用肥皂洗凈雙手。保證沖配奶的飲用水衛生,應用煮沸后冷卻至40℃左右的水。嚴格按照說明沖配配方奶,沖配時先加水再加奶粉,用罐內配套的量勺稱量奶粉,避免過稀或過濃造成嬰兒營養不良或腎臟損傷。喂哺前先滴幾滴在手腕內側,確保奶液溫度適宜。室溫條件下放置超過1h或已經溫熱過一次的配方奶都應棄用。
3.食物準備及清潔要求。保證食物、食具、水在制作與保存過程中的清潔和衛生,備食及喂食事先用肥皂洗手。提供新鮮的食物,食物保證煮熟,生食及熟食需嚴格分開,食物制作完成后盡快食用。使用嬰幼兒單獨的廚具,避免和大人混用,使用清潔餐具,注意飲用水清潔。避免將接觸過成人口腔唾液的食物喂哺嬰幼兒,以免成人口腔內細菌傳播給嬰幼兒。
三、回應性照護
回應性照護是指照護人積極主動回應嬰幼兒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敏銳、細心、耐心地時刻理解并回應嬰幼兒的哭鬧、語言、表情和動作,做到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動作、聲音等線索,通過肌膚接觸、眼神、微笑、語言等形式對嬰幼兒的需求做出及時且恰當的回應。高水平的回應性照護有助于促進嬰幼兒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的發展。照護者應認真觀察、正確理解并及時合理地回應嬰幼兒發出的信號。
(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孩子和照料者(主要是父母)之間形成的穩固的情感關系,是嬰幼兒生活中最早形成,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會增加孩子與照護者在一起時的安全感、舒適感以及愉悅感,促使嬰幼兒更好的關注、探索周圍環境并從他們的所見中不斷地學習。有利于幫助嬰幼兒建立信任、安全、良好的依戀和社會關系。
(二)敏感觀察、了解嬰幼兒生理和心理需求,鑒別并妥善處理和應對疾病。不同的嬰幼兒從周圍獲得信息和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會有所不同,照護者應善于觀察和傾聽,及時發現嬰幼兒身體不適的征兆、識別出饑餓和飽足、發掘潛在危險、判斷嬰幼兒的情緒變化,最終給予恰當的處理。
(三)從嬰幼兒的視角理解其行為,并做出恰當的交互回應。關注嬰幼兒的興趣,積極正確回應嬰幼兒的行為。當嬰幼兒意識到自己表達的需求能夠獲得及時、恰當的回應并且感到滿足時,對照護者的信任便會逐漸建立起來,并為了讓照護者再次回應,他會更努力的再做嘗試,這將極大地促進嬰幼兒的認知學習和發展。
(四)回應性喂養是嬰幼兒回應性照護的重要部分,強調喂養過程中養育者和嬰幼兒之間的互動。照護者通過識別嬰幼兒在進食過程中發出的語言或非語言信號來調整喂養行為,根據嬰幼兒發展能力提供適齡的食物、進食幫助和適宜的喂養環境。
(五)嬰兒在還沒有口語表達時,更多通過非語言溝通方式來發起需求和回應照護者,照護者應根據嬰幼兒的需求和做出的回應,協調自己的方式與其互動。良好的互動方式可以促進嬰幼兒語言、認知發展、情感交流以及早期腦發育。隨著嬰幼兒年齡增長,應讓嬰幼兒更多的參與到日常活動中,充當父母的小幫手,學習模仿父母的言行,逐步掌握基本的社會生活能力。
(六)照護者應以溫和、愉快的態度與嬰幼兒互動。對嬰幼兒進行不良行為約束時,應態度堅定,但語調平靜而溫和,禁止一切忽視、粗暴沖動或虐待嬰幼兒的行為。
四、安全照護
(一)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
1.必須保障嬰幼兒生活和活動環境的安全,在嬰幼兒活動范圍內要去除家庭環境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嬰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2.定期檢查家中燃氣管道、爐灶,謹防燃氣泄漏,以防一氧化碳中毒。定期對嬰幼兒接觸到的玩具和其他物品進行消毒,確保潔凈、無毒,玩具大小應適合嬰幼兒年齡階段,避免其誤吞。
(二)預防嬰幼兒意外傷害發生
1.預防窒息、跌落、踩踏、溺水、觸電、燒(燙)傷、中毒、動物致傷、交通事故等傷害的發生。
2.乘私家車外出時使用安全座椅,不滿1歲的嬰兒應使用反向(臉向后)的嬰幼兒安全座椅,1歲以上可坐臉向前的座椅。
3.戶外活動前注意檢查安全風險,如活動設備、設施及活動場所的安全性,做好戶外蟲咬傷或意外受傷的防護準備。
4.照護者應掌握基本的急救原則和方法,當發生意外時能夠及時正確予以施救,如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燒(燙)傷處理方法等。
(三)重視嬰幼兒心理安全
1.照護者應敏銳了解嬰幼兒需求,及時給予適當回應,使嬰幼兒與照護者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2.照護者應避免任何對嬰幼兒的忽視、體罰、虐待、暴力或威脅行為,且應提高自身情緒調控能力,避免向嬰幼兒發泄不良情緒。
3.照護者應全日觀察并參與嬰幼兒的活動,注意防止來自家庭或照護機構外部對嬰幼兒身體和心理的傷害或虐待。
五、早期學習與發展
(一)早期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和智力開發,而是根據嬰幼兒不同階段的發育特點(參考附件4),提供豐富的環境和活動,讓嬰幼兒不斷經歷和體驗,家長要學會在養育日常過程中(如喂養、護理、游戲等),開發其潛能,引導并促進其發展。
(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根據嬰幼兒的發育水平,引導和培養其自理生活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建議3-6月齡,培養規律進食和良好睡眠習慣;7-9月齡,學習咀嚼、吞咽技能;10-12月齡,練習用手抓食、用杯喝奶;18月齡左右鍛煉用勺進食、示意大小便、學習脫鞋;2歲以上,鼓勵幼兒幫助完成簡單家務活,如幫忙拿東西、掃地、收拾玩具等。
(三)根據嬰幼兒個體發育水平,開展各種適宜的游戲活動(可參考表6),為孩子提供安全、可探索和玩耍的場地和空間,每天創造至少30分鐘優質的親子共處時間,促進認知和想象力發展、語言和運動發育、社交互動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表6 嬰幼兒游戲能力發展
年齡 | 游戲能力發展 |
5-6月齡 | 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可較準確拿到或抓握感興趣的物體,嬰兒對待玩具的行為方式都是放入嘴里、搖動、敲打、扔掉。 |
9月齡 | 仍然采用感覺運動型的游戲方式,但在擺弄玩具時常先用眼觀察,然后有條理地從各個方向邊觀察邊觸摸,體現智力水平提高。 |
12月齡 | 逐漸理解物體的使用功能,推動小車跑、敲鐘等,反映物體穩定概念的想象性游戲雛形初現,兒童游戲以自我為中心,如兒童從玩具茶杯中喝水、將玩具電話放在耳邊。 |
17-24月齡 | 幼兒游戲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如兒童倒水給玩具娃娃喝。 |
24-30月齡 | 真正的想象性游戲出現,并以象征性游戲為開端,兒童能輕易地使用象征物,如在盤子上放小片的紙代表食物。 |
附件:1.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表(2021年)
2.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
3.兒童日常護理記錄單
4.嬰幼兒心理行為發育
5.家庭科學育兒指導網址
附件1
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表(2021年)
可預防疾病 | 疫苗名稱 | 接種途徑 | 接種年(月)齡 | ||||||||||||||
出生時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8月 | 2歲 | 3歲 | 4歲 | 5歲 | 6歲 | |||
乙型病毒性肝炎 | 乙肝疫苗 | 肌內注射 | 1 | 2 |
|
|
|
| 3 |
|
|
|
|
|
|
|
|
結核病1 | 卡介苗 | 皮內注射 | 1 |
|
|
|
|
|
|
|
|
|
|
|
|
|
|
脊髓灰質炎 | 脊灰滅活疫苗 | 肌內注射 |
|
| 1 | 2 |
|
|
|
|
|
|
|
|
|
|
|
脊灰減毒活疫苗 | 口服 |
|
|
|
| 3 |
|
|
|
|
|
|
| 4 |
|
| |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 百白破疫苗 | 肌內注射 |
|
|
| 1 | 2 | 3 |
|
|
| 4 |
|
|
|
|
|
白破疫苗 | 肌內注射 |
|
|
|
|
|
|
|
|
|
|
|
|
|
| 5 | |
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 | 麻腮風疫苗 | 皮下注射 |
|
|
|
|
|
|
| 1 |
| 2 |
|
|
|
|
|
流行性乙型腦炎2 | 乙腦減毒活疫苗 | 皮下注射 |
|
|
|
|
|
|
| 1 |
|
| 2 |
|
|
|
|
乙腦滅活疫苗 | 肌內注射 |
|
|
|
|
|
|
| 1、2 |
|
| 3 |
|
|
| 4 |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A群流腦多糖疫苗 | 皮下注射 |
|
|
|
|
|
| 1 |
| 2 |
|
|
|
|
|
|
A群C群流腦多糖疫苗 | 皮下注射 |
|
|
|
|
|
|
|
|
|
|
| 3 |
|
| 4 | |
甲型病毒性肝炎3 | 甲肝減毒活疫苗 | 皮下注射 |
|
|
|
|
|
|
|
|
| 1 |
|
|
|
|
|
甲肝滅活疫苗 | 肌內注射 |
|
|
|
|
|
|
|
|
| 1 | 2 |
|
|
|
|
注:1.主要指結核性腦膜炎、粟粒性肺結核等。
2.選擇乙腦減毒活疫苗接種時,采用兩劑次接種程序,選擇乙腦滅活疫苗接種時,采用四劑次接種程序;乙腦滅活疫苗第1、2劑間隔7-10天。
3.選擇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時,采用一劑次接種程序,選擇甲肝滅活疫苗接種時,采用兩劑次接種程序。
附件2
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
年齡 | 預警征象 | 年齡 | 預警征象 |
3月齡 | 1. 對很大聲音沒有反應 □ 2. 不注視人臉,不追視移動人或物品 □ 3. 逗引時不發音或不會笑 □ 4. 俯臥位時不會抬頭 □ | 18月齡 | 1. 不會有意識叫“爸爸”或“媽媽” □ 2. 不會按要求指人或物 □ 3. 不會獨走 □ 4. 與人無目光對視 □ |
6月齡 | 1. 發音少,不會笑出聲 □ 2. 緊握拳不松開 □ 3. 不會伸手及抓物 □ 4. 不能扶坐 □ | 2歲 | 1. 無有意義的語言 □ 2. 不會扶欄上樓梯/臺階 □ 3. 不會跑 □ 4. 不會用匙吃飯 □ |
8月齡 | 1. 聽到聲音無應答 □ 2. 不會區分生人和熟人 □ 3. 不會雙手傳遞玩具 □ 4. 不會獨坐 □ | 2歲半 | 1. 興趣單一、刻板 □ 2. 不會說2-3個字的短語 □ 3. 不會示意大小便 □ 4. 走路經常跌倒 □ |
12月齡 | 1. 不會揮手表示“再見”或拍手表示“歡迎” □ 2. 呼喚名字無反應 □ 3. 不會用拇食指對捏小物品 □ 4. 不會扶物站立 □ | 3歲 | 1. 不會雙腳跳 □ 2. 不會模仿畫圈 □ 3. 不能與其他兒童交流、游戲 □ 4. 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 |
注:1.如果兒童檢測時不與相應月齡匹配,應采用實足月齡點條目進行檢查。如接近下一月齡點(1周之內),可以下一月齡為參考。
2.如發現有相應月齡的預警征象,應在相應情況在“□”內打“√”。該年齡段任何一條預警征象陽性,提示有發育偏異的可能,建議到醫療保健機構就診。
附件3
兒童日常護理記錄單
日期 | 奶類 | 其他食物 | 睡眠 | 戶外活動 | 大便 | 小便(換尿布) | 飲水 | 體溫 | 其他 | ||||||||||
| 時間 | 種類 | 量 | 時間 | 名稱 | 量 | 時間 | 時長 | 時間 | 時長 | 時間 | 形狀 | 時間 | 顏色 | 時間 | 量 | 時間 | 數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合計 |
|
|
|
| (次) | (次) |
| / |
|
備注:其他是指精神、身體、行為、意外傷害等異常。
附件4
嬰幼兒大運動里程碑
年齡 | 抬頭 | 翻身 | 坐 | 匍匐、爬 | 站、走、跳 |
新生兒 | 俯臥抬頭 | 伸展脊柱從側臥位到仰臥位 | 腰肌無力 | 俯臥位有反射性匍匐動作 | 直立時,可負重;出現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 |
2月齡 |
|
| 俯臥交替踢腳,是匍匐的開始 |
| |
3月齡 | 抬頭45°,較穩,能自由轉動 |
| 扶坐腰背呈弧形 | 用手撐上身數分鐘 |
|
4月齡 | 較有意地以身體為一體從側臥位到仰臥位,但無身體轉動 | 扶坐時能豎頸 |
|
| |
5月齡 | 俯臥抬頭90° |
|
| 扶站時,雙下肢可負重,并可上下跳 | |
6月齡 | 從仰臥位翻至側臥位,或從俯臥位至仰臥位 | 靠雙手支撐,坐穩片刻 |
| ||
7月齡 |
| 有意伸展上肢(或下肢),繼而軀干、下肢(或上肢),分段轉動,連續從仰臥位至俯臥位,再翻至仰臥位 | 坐穩,雙手可玩玩具,但活動范圍較大時身體向側面傾斜失去平衡,發展前向保護反射 | 俯臥時可后退或原地轉 |
|
8月齡 |
| 坐穩,背部豎直,左右轉動,當活動范圍較大時,雙手伸出維持身體傾斜時的平衡 | 匍匐運動 | 扶站片刻 | |
9月齡 |
|
| 跪爬,伸出一側手向前取物 | ||
10月齡 |
|
|
| 熟練爬行 | 獨站片刻,扶走 |
12月齡 |
|
| 發展后向保護反射;自己爬上凳子,轉身坐下 |
| |
18月齡 |
|
| 獨坐小凳,彎腰食物 |
| 跑和倒退走 |
2歲 |
|
|
|
| |
30月齡 |
|
|
|
| 單足站立,原地并足跳 |
3歲 |
|
|
|
| 上下樓梯、并足跳遠、單足跳 |
嬰幼兒精細運動發展
年齡 | 精細運動 |
新生兒 | 手握拳緊 |
3月齡 | 注視雙手,可胸前玩手,手抓拔物品 |
4月齡 | 欲伸手夠物,當夠到物品時,出現抓握動作,但僅手掌碰觸與抓握,動作不超過肢體中線;全手抓握動作逐漸精細化和準確化 |
5月齡 | 大拇指參與握物,抓物入口探索 |
6月齡 | 始單手活動,伸手活動范圍可越過身體中線;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塑造自己的雙手 |
7月齡 | 拇指協同其他手指傾斜地捋起小物品,已可不放在手掌;換手與捏、敲等探索性動作出現 |
9月齡 | 拇食指可垂直于物體表面摘起小物品 |
12月齡 | 伸手接觸物品前,能將手定位在合適方向;手運動精細化,手腕參與旋轉;搭積木游戲,逐漸使用工具,如匙和鉛筆等 |
18月齡 | 疊2-3塊積木,拉脫手套或襪子 |
2歲 | 疊6-7塊積木,一頁一頁翻書,拿住杯子喝水,模仿畫垂線和圓 |
3-4歲 | 使用“工具性”玩具,如擰瓶蓋、玩泥膠 |
嬰幼兒社會和適應能力里程碑
年齡 (月齡) | 進食能力 | 年齡 (月齡) | 如廁能力 |
5 | 可抱奶瓶 | 31-33 | 白天不遺尿(女童) |
10 | 抓食入口 | 34-37 | 白天不遺尿(男童) |
15 | 使用勺子 | 34 | 解便時使用衛生間或便盆(女童) |
15 | 用杯子喝水 | 39 | 解便時使用衛生間或便盆(男童) |
30 | 用筷子進食 |
| 社會/游戲能力 |
48 | 會用刀子切食物 | 1.5 | 社交式微笑 |
| 穿衣能力 | 4 | 大笑 |
10 | 成人幫助穿衣 | 10 | 躲貓貓或玩拍手游戲 |
24 | 穿或脫去部分衣服 | 12 | 單人游戲(自己玩耍) |
48 | 系好紐扣 | 24 | 平行游戲(與其他兒童一起,但各玩各的) |
48 | 正確穿鞋子 | 36 | 參加互動游戲 |
嬰幼兒認知發育的里程碑
年齡 | 里程碑 | 簡介 |
4-8月齡 | 早期客體永存 | 眼睛會跟隨掉落離開視線的物體,探尋部分隱藏的物體 |
9-12月齡 | 客體永存 | 尋找安全被隱藏的物體 |
9月齡 | 因果聯系建立 | 意識到她或他的活動可引起另一活動或與某一應答相關 |
12-15月齡 | 了解物品功能 | 了解物品的用途 |
18月齡 | 代表性游戲 | 在別人或玩偶身上假扮使用某一物品的功能,如給娃娃杯子喝水 |
2-3歲 | 象征性游戲 | 假扮游戲時把一個物體象征為另一物體,如游戲中把一根細長棍想象成牙刷 |
附件5
家庭科學育兒指導網址
成都市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kezkostudy.com/catspecial_kxyezl/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